首页
沪办之窗
招商引资
新闻中心
走进西藏
党建园地
政务服务
领导信箱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日期:2024-09-12
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人员与记者在茶产业园内。
当前,正值茶叶芬芳四溢的黄金季节。在风景如画的山南市错那市勒布沟,一垄接一垄的茶树洋溢着勃勃生机,满山遍野的绿意中,茶叶葱翠欲滴,空气中氤氲着醇厚的茶香,令人沉醉。极目远眺,只见茶农们肩背竹篓,轻盈地穿梭于茶行之间,他们的脸庞上洋溢着因丰收而绽放的喜悦笑容。在这里,不仅能领略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自然景观,更能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馈赠。
自2002年起,安徽省便与西藏山南市及其下辖的错那市、措美县、浪卡子县结下了深厚的对口支援情谊。这里也成为了安徽援藏力量深耕细作、倾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宝贵舞台。
安徽莓茶在大峡谷生根发芽
勒布沟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延伸的大峡谷里,平均海拔2000多米,这里山川壮丽,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了茶叶生长的天然乐园。错那市贡日门巴民族乡和勒门巴民族乡,这两颗镶嵌在勒布沟腹地的璀璨明珠,因娘姆江的滋养而更加秀美,也为莓茶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2年春分,万物复苏之际,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莓茶种植之旅悄然启程。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深情厚谊,将“恒古拉”莓茶种苗从遥远的铜陵市带到了这片土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种植活动,更是安徽与山南两地人民携手共进的生动实践,是茶产业与援藏工作完美结合的又一佳话。
走进勒布沟贡日门巴民族乡莓茶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一块刻有“高原莓茶第一乡”的石碑伫立在莓茶园旁,它见证了莓茶在这片高原上的奇迹诞生。阳光下,一排排整齐的莓茶树茁壮成长,嫩绿的茶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中弥漫着清新而浓郁的茶香。村民们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再过一段时间,可以进行大规模采茶了,到时候周围全是茶香。”在茶园的一角,贡日门巴民族乡党委书记杨东风和西藏恒古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海成正与村民交流着莓茶的生长情况。杨东风耐心地解答着村民在种茶方面的问题,并鼓励他们要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努力学习莓茶种植技术,增加收入,为当地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干部、错那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天柱介绍,为了确保莓茶试种成功,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摸排调研,精心选定了勒布沟贡日门巴民族乡等4个乡适合种植区域。于是工作队从安徽省铜陵市引进了“恒古拉”莓茶种苗,并邀请了农业专家亲临现场指导,为莓茶种植提供了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这些努力不仅让莓茶在勒布沟成功落地生根,更为当地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这些种苗经过精心培育,具有适应能力强、种植技术简单、生命周期长等特点,很适合在勒布沟种植。”王天柱说。
茶香成业 莓茶基地香气四溢
在绿意盎然的茶园中,几位勤劳的妇女正凝视着茁壮成长的莓茶,眼中满是赞许与喜悦。莓茶试种的这段历程,直接惠及了周边的村民,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些稚嫩幼苗如何一步步蜕变为繁茂的茶树,绿荫如盖,生机勃勃。“我们在茶园的工作是翻土、除草、种植、浇灌和采摘,一天能挣200块钱,年底还有分红,今年的采摘季也快到了,听说今年的分红会更多,村民都挺期待的。”错那市贡日门巴民族乡斯木村村民卓玛措姆说。
谈及参与莓茶种植的心路历程,王海成感慨万千:“最初,我们心里真是没底,担心这么高海拔的地方莓茶能不能成活。但幸运的是,援藏干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给予了我们全方位的支持——从优质的种苗到详尽的技术指导,再到解决各种实际难题,他们的帮助让我们信心倍增。现在,看到莓茶长得这么好,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勒布沟的莓茶产业一定会蒸蒸日上,成为带动地方经济繁荣的重要力量。”
王天柱告诉记者,莓茶试种的成功是对勒布沟,乃至整个错那市的重大突破,它彻底颠覆了高海拔地区无法种植莓茶的传统认知。更为重要的是,莓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正逐步构建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为乡村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开启了发展的新篇章。
援藏助力本地茶叶提档升级
从贡日门巴民族乡开车去勒门巴民族乡的路上,沿途的茶园风景如画,尤其是到了采茶季节,整个茶园洋溢着一片繁忙而和谐的景象。身着门巴族服饰的达瓦拉珍,腰间轻挂小巧的竹篮,在翠绿的茶树间穿梭,手指轻盈地跳跃,一片片鲜嫩的绿芽便落入篮中。在她身后是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茶园,远远望去茶树依山傍水,在肥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里的茶叶,以其独特的醇厚口感、甜美滋味和清新气息而闻名。从清晨的采摘到夜晚的制茶,每一个环节都融合了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技术,确保了茶叶的纯天然与无公害。“我们的茶叶不打杀虫剂,可以直接把采摘的茶放进嘴里吃,有一种淡淡的茶香。”在和记者交谈的同时,达瓦拉珍摘了一片茶叶放进嘴里。
作为土生土长的勒乡人,达瓦拉珍在2021年大学毕业后选择返乡,加入勒门巴民族乡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担任销售工作。她深知家乡茶叶的潜力与价值,为了让合作社的茶叶打开销路,达瓦拉珍积极尝试利用线上销售平台,把当地的茶叶带进直播间,带向远方。
“针对小作坊和低收益的状况,乡里成立了茶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茶园总共有693亩,现在可采摘区域有210亩。覆盖了黑茶、红茶、绿茶等多个品种,并成功试制速溶茶打入市场,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同时,‘勒仓莲’茶叶品牌也经历了包装与设计的提档升级,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审美与需求。”勒门巴民族乡勒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红绿茶技术人员达娃白玛说。
记者了解到,勒门巴民族乡的种茶历史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但早期的合作社曾因技术和经验的不足而面临诸多挑战。幸运的是,安徽援藏工作队的及时介入,为当地茶叶产业带来了转机。达娃白玛诉说:“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在发现这一问题后,他们针对茶种改良、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品牌塑造及市场营销等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准帮扶,现在我们茶园的种植规模、加工水平及运营模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如今,勒布沟的茶叶已成为高原特色农产品的杰出代表,它不仅为当地村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更成为了推动错那市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展望未来,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将继续携手错那市,共同推动茶经济的繁荣发展,深化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共同绘制一幅茶香满园、民富村强的美好画卷。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山南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晨:希望更多企业选择雅砻大地
近年来,安徽省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做好产业援藏工作,根据山南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重点方向,通过将产业援藏与改善民生密切结合,将产业援藏与乡村振兴密切结合,将产业援藏与建设发展密切结合的方式,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干部、山南市发改委副主任方晨表示,多年来,安徽援藏工作队积极探索适合地域特点的发展新路径,抓产业、促招商、拓就业,打出“输血”+“造血”+“活血”组合拳,一批优质项目在山南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方晨介绍,根据山南的资源优势,安徽援藏工作队重点培育清洁能源产业、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三大产业。
在清洁能源产业方面,措美县协合光伏电站16MWh储能项目已经竣工,为促进山南市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浪卡子县柯来20兆瓦和措美雪热30兆瓦保障性并网光伏发电项目于2023年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将建成并网发电,将有效带动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
在现代农牧业方面,重点打造了林下经济、蔬菜、蜂蜜、绵羊短期育肥等项目,已经产生了非常不错的效益。比如,通过探索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勒布沟成功引入莓茶、羊肚菌、赤松茸人工种植项目,开展野生地皮菇加工项目,带动当地100多户农牧民家庭增收,让边境地区美了生态、富了口袋。
在文化旅游产业方面,将高原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先后投入6000余万元实施了错那市曲卓木沙棘林特色旅游提升工程、措美县哲古边疆明珠小镇等项目,将乡村旅游打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方晨还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十四五”期间,规划每年安排援藏资金1.42亿元,五年合计7.1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提高12%。安徽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自2022年7月进藏以来,累计协调落实援藏资金3.66亿元,实施各类援藏项目44个,举办招商引资活动6次,引进企业25家,实际到位资金4.6亿元、协议资金77亿元。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绩效考核中,安徽省综合考核和4个单项考核等次为优秀,在17个援藏省市中位居前列。
“现在山南经济发展形势非常好,面临着很多新的发展良机,希望更多的企业家能常来山南看一看,能够选择山南、融入山南、投资山南,我们也将进一步优化招商服务,跟进意向投资企业,持续做好各项要素保障,一起为山南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的辉煌。”方晨表示。
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现马鞍山市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裴含龙:帮群众增收致富是最快乐的事
“看,这是在山南拍摄的风景、这是在大棚里指导群众种菜、这是与当地村干部探讨如何提高茶叶经济收益……”在安徽录制《蝶变30年 穿越时空话援藏》栏目现场,一见到记者,裴含龙便热情地向记者展示起他手机中珍藏的援藏记录。
裴含龙是安徽省第七批援藏干部、现马鞍山市和县农业农村局的副局长。自2019年7月从马鞍山市和县来到山南市错那市,开始了他的援藏之旅。初到高原,身体的不适应如影随形,短短三月,裴含龙体重骤减23斤。然而,每当与家人通话,他总是报喜不报忧,用乐观的态度传递着坚定的信念。
在藏工作期间,裴含龙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他曾这样写道:“援藏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作为一名普通援藏干部、一名农艺师,一定要发挥专业特长,为当地的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言出必行,裴含龙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份承诺。进藏3个月,裴含龙跑遍了错那市10个乡镇、27个村居,最远的乡离县城90多公里。经过深入调研后,他因地制宜,为错那市的农业发展绘制了蓝图。在安徽省和马鞍山市援藏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马鞍山市和县绿缘温室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入驻琼结县,不仅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的机会,更让新鲜蔬菜走进了寻常百姓家,种植技术的传授更是让当地村民有了一技之长,有了增加收入的本领。
2020年5月,裴含龙引进了11个蔬菜品种在错那镇措龙温室蔬菜大棚试种。户主索朗次仁汉语不熟练,裴含龙克服了语言上的障碍,手把手教他如何定植、施肥、管理。樱桃番茄、水果玉米、秋葵……从定植到施肥,从管理到收获,每一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汗水。2021年,裴含龙又传授尖椒、大果型番茄、瓠瓜等蔬菜种植技术,再次迎来了丰收。“通过援藏工作队和我的努力,能让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是我最快乐的事情。”裴含龙说。
在援藏的路上,裴含龙也经历了不少艰难险阻。“为了解觉拉乡青稞的长势情况和蔬菜温室大棚建设情况,我和局里的同志在前往的路上,突遇强降雪天气,由于路面积雪较厚,轮胎打滑,车子差点滚落到山下。”裴含龙说,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同志们和坚守在边疆的人们的艰辛与不易,他们是真正做到了“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他们才是高原上最美丽的格桑花!
三年援藏路,一生西藏情。裴含龙用一首无题诗写下了自己的西藏情怀。
三年来的风风雨雨,三年来的雪域阳光,这是坚定的信仰,更是深思熟虑后的渴望,我默默地走来,没有惊天动地,我将默默地离去,无需波澜壮阔,深爱着这里的阳光,深爱着这里的风雨,回味着酥油茶的清香,牢记守土固边的坚强,忘不了白雪皑皑的雪山,忘不了的碧水蓝天,忘不了蜿蜒曲折的山路,更忘不了藏族同胞纯真的笑靥,三年来无怨无悔,三年来满是骄傲和自豪
记者手记
自2002年中央确立安徽省对口支援山南市以来,安徽省先后派出八批援藏工作队、共计1200多名援藏干部人才进藏工作。20多年来,安徽援藏工作队秉持“安徽所能、山南所需”的原则,坚持规划引领、项目带动,成功实施507个援助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9.18亿元,着力把对口援藏工作打造成推动发展的工程、民族团结的工程、凝聚人心的工程。
20多年来,在各族干部群众和安徽省援藏干部队伍的携手努力下,从基础设施的焕然一新到教育医疗的显著提升,从产业振兴的坚实步伐到文化旅游的璀璨绽放,两地人民以汗水浇灌希望,以智慧点亮未来,共同绘就了山南发展的新篇章。
“十四五”以来,安徽省再次展现责任与担当,精心规划了52个援藏项目,其中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达43个,总投资约6.602亿元,占援藏资金的92.98%,切实将“80%以上的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的要求落到实处。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省援藏工作队将高质量发展理念深植于心、外化于行,不仅在项目援建上精益求精,更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持续发力,通过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活动,让“皖藏一家亲”的故事更加生动感人,为新时代援藏工作贡献更多安徽智慧与力量。